• 《愛戀無聲》[12句]
    馬家輝

    這不是一本關于愛情的書。愛戀無聲借電影起始、以愛情為題,說的其實是一位寫作人的夢想與幻想。
    他對愛情有過萬般想象,並在實踐與實踐之間揣摩到夢想的邊界,游人止步,獨立蒼茫,偶爾執筆寫下對于男女情事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說法,終而結集成書,且看能否在書頁以外尋得意見相同或相沖的讀者。
    這個寫作人,名叫馬家輝。
    馬家輝說:“這書名曰‘目迷’,因為自從讓眼睛第一次盯著銀幕,便迷路了,在光影叢林里回不了頭;也曰‘耽美’,因為流連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無法自拔。”
    是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但每逢夜里,獨坐月前,他終究暗暗好奇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王安憶序說:“我們看著他如何從東城的電影院出發……奇妙的是,東城戲院前身竟然是殯儀館,靈異傳說中的鬼魅就像是他的先祖,他呢,便有了來曆。一個香港男孩就這麼成熟他的腿腳和心智,進入辨別是非的年代。”
    林青霞序說:“一張張紙,幾乎張張都能令你產生共鳴……使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使你的情感和靈魂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馬家輝

    0

    馬家輝(1963年-),新香江四少之一,生于香港,灣仔長大,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亦為台灣問題研究員。他是香港著名作家、文化評論人,和梁文道、林夕是香港的“賣紙三人團”,熟悉他的都叫他“馬博士”。他有學院派的深厚理論根底,也有傳媒人的開闊視野,更有文人的筆墨功夫。
    1963年,馬家輝生于香港,他是家中的獨子,而後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灣仔長大。
    少年時候,馬家輝上課前在大排檔吃早餐,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也正是由于環境的影響,使得他從此心底一直根植著江湖情懷。
    17歲,馬家輝在一家小書店發現了一本談李敖的書籍,從19歲那年起,他就瘋狂地迷戀上了著名文學家李敖的作品,並且立志21歲之前寫出一本關于李敖的著作。高考之後,馬家輝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但是經過再三抉擇,為了李敖,他放棄了徐克,選擇了去台灣大學讀書,念心理系。馬家輝在台大讀書時認識了李敖,每天下午去李敖在金蘭大廈的家中,幫忙整理剪報,聽李敖笑談江湖。大二那一年,馬家輝出版了《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此書成為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學子競相閱讀的暢銷書。李敖在閱讀完《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之後,對馬家輝說:“小馬,我當你面這樣說,背後也是這樣說———我以前研究胡適,胡適跟我說,李敖,你比我胡適更了解胡適。那我今天跟你說,你比我李敖更了解李敖”,並且在1997年的回憶錄中將馬家輝列為平生所交好友名單。
    1997年1月,馬家輝和妻兒住在台北大直,春節時節,接到高信疆的電話,邀請他去香港《明報》工作,他成了《明報》的副總編輯,且開設專欄,開始寫尖刻的時評,被人們稱為“賤嘴馬”。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