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古老節日——端午節,也稱端陽、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等。端午節的稱謂眾多,間接表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便如此。 關于端午節的來曆,有如下說法:紀念屈原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反對楚國屈辱求榮,主張連眾抗秦,但遭到了楚懷王和權貴們的迫 害,被流放到窮鄉僻壤。後來,秦國大軍攻占了楚國的京城——郢都。62歲的屈原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殘酷現狀,在憂國憂民的悲憤情緒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了。江中捕魚的漁民們聞訊前來打撈,卻總不見屈原的尸體。為了防止他的尸身被魚蝦蟹吃掉,人們便用艾葉包了糯米,投進江中。此後,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每到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劃龍舟。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中國民俗一本通》
《中國民俗一本通》[1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