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二月初二,為古老的“春龍節"。此時正逢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前後。天氣轉暖,河水解凍,春歸大地,萬物複蘇,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主管云雨的龍,也要從嚴冬的沉睡中醒來,所以人們常說“二月二,龍抬頭”。我國北方廣泛流行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諺語。事實上,“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標志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 並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就像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0 0 0 4 拷貝 二維碼 《中國民俗一本通》
- 農曆二月初二,為古老的“春龍節"。此時正逢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前後。天氣轉暖,河水解凍,春歸大地,萬物複蘇,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主管云雨的龍,也要從嚴冬的沉睡中醒來,所以人們常說“二月二,龍抬頭”。我國北方廣泛流行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諺語。事實上,“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標志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 並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就像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0 0 0
-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頗具特色的歲時習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 0 0 0
-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似的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 滿姻緣。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乞巧的儀式源于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成為我們今天的七夕乞巧節。 現在,七夕節已經是情人節的代名詞。青年男女都將其做為情人相會,互表愛意的節日。即中國人的情人節。 0 0 0
- 正月初八:谷日、放生祈福。 相傳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一旦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自然。初八放生,不僅表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伊始,期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0 0 0
- 正月初七:人日。 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勝節”或“七元日”。民間相傳,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 在古時候,“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窗戶、戴在頭發上的風俗,所以,“人日”也稱“人勝節”。 0 0 0
- 中國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叫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節,又叫鬼節。傳說自 農曆七月初一起,地府中的孤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游蕩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閉,鬼節的節期也就此結束。 0 0 0
- 中國的春節通常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掀開序幕的,持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進行祭灶儀式。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准備辭舊迎新,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期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0 0 0
- 情人會面。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孩不可以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 交往的好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也有很多情人借此相會。 0 0 0
- 農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又因為正月為元月,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依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以表慶賀,並要出門賞月、燃放煙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共慶佳節。元宵節始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姓篡權,呂氏宗族掌管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鏟除了呂姓勢力, 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從此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訪,與民同樂,以表紀念。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要的節日。 0 0 0
-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貼畫雞、聚財。 開門炮仗。正月初一清晨,開門大吉,先放鞭炮,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云霞,稱為“滿堂紅”。這時瑞氣滿街,喜氣滿門。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象征、喜慶心情的表達。對經商人家夾說,放爆竹是為了祈福新的一年大利大發。舊習認為,敬財神要搶先,放爆竹要殿後。據說,想發大財者,炮仗要放到最後才算心誠。 0 0 0
- 正月初四:禁出門。 傳聞這天為灶君下界查戶口日,因而各家各戶都要禁忌外出。 0 0 0
- 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是開齋日,也是米娘娘生日,又是祭財神日。這天清晨,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大多住戶家常年無供奉的財神像或牌位,就臨時到香蠟鋪請一位極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積寶財神”碼兒,或是將除夕接進的那些財神夾在木制夾子上,設一祭壇;店鋪則仍在原奉祀的“三財”神龕前設壇。這日有登門售財神像者,如不購買,只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吉。 0 0 0
- 正月初三:小年朝。 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這一天,凡是住宅周圍有井的人家,一早要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拿開,叫開井。這天又叫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掌管夏天。所以“小年朝”按例應祀祖祭神。 小年朝又為谷子生日,民間有忌食米飯的習俗,認為如有犯者,會使谷物減產。 0 0 0
- 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有的實心,有的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均可。開始,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圓”。吃湯圓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追念離別的親人,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0 0 0
- 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認為破五前的許多禁忌過此日都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現在有的人家只吃兩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這樣,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彼此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回娘家。 還有一種說法覺得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不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易。 0 0 0
- 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加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除災祛病。 0 0 0
-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古老節日——端午節,也稱端陽、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等。端午節的稱謂眾多,間接表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便如此。 關于端午節的來曆,有如下說法:紀念屈原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他反對楚國屈辱求榮,主張連眾抗秦,但遭到了楚懷王和權貴們的迫 害,被流放到窮鄉僻壤。後來,秦國大軍攻占了楚國的京城——郢都。62歲的屈原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殘酷現狀,在憂國憂民的悲憤情緒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了。江中捕魚的漁民們聞訊前來打撈,卻總不見屈原的尸體。為了防止他的尸身被魚蝦蟹吃掉,人們便用艾葉包了糯米,投進江中。此後,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每到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劃龍舟。 0 0 0
-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寒食節。用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大約源自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日。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等,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天,也就是距清明一天或兩天。而清明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兩者日子相近,慢慢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也變成清明的別稱,演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我國傳統的寒食節相傳始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介子推而制定的。晉國公子重耳, 流亡他國19年,介子推護駕伴隨,立下大功。在饑寒交迫之時,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平安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這就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0 0 0
- 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源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尤為興盛,皇宮里、街道上到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景象:“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注重元宵節,賞燈活動尤為熱鬧,燈的形式也更豐富。元宵節燃燈的風俗,經過曆朝曆代的傳承,燈式越來越多,燈的花色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風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要燃放煙花助興。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