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地球這一端吃的食物、穿的衣服、 呼吸的空氣、製造的垃圾、發展或收斂、 激進或保守、掠奪或放棄,每一個動作都 和 萬 里 以 外 另 一 端 的 人 們 有 最 緊 密 的 關 連,彼此的作為互相影響,而且最終要共 同承擔後果。有了這種超越國界的公民意識,人們對 于自己國內的事務就有不同于以往的評斷 標准。所謂國際化國際觀,所謂與國際接 軌,指的應該是這種「全球公民意識」的 建立:對于其他國家的曆史和現狀有一定 的認識,對于全球化的運作和後果有能力 判斷,對于人類社區的未來有所承擔。 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承擔,去和全球社區對 話、合作、做出貢獻,叫做國際化。
    0 0 0 3 拷貝 二維碼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10句]
  • 龍應台

    0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女,台灣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縣,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台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長等。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民主制度”的優點,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父親龍槐生為國民黨軍官,母親應美君,浙江淳安人。因父親姓龍,母親姓應,生于台灣,得名龍應台。
    龍應台1952年生于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苑里長大,1974年畢業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的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台灣的丑惡和腐化,是源自于她愛台灣的不舍與心疼。
    溫柔纖細,深情動人: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 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描寫諸多生活中有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