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噢,孤獨,孤獨。如今它住在她身體里,簡直成了一種病,就像她一直沒放在心上的流感,突然發作就能讓她病倒。她在想要是她從鐵道棧橋上掉下去,要多久才能有人發現,有誰會在意,有誰會難過。她幾乎可以想見《時代周刊》上會怎麼寫,旁邊再配一幅她拍的照片,也可能會換成她的照片。“麗貝卡·溫特,”畫廊和餐館里會有人說,“你沒聽說嗎?我猜是意外。也可能……唉,難啊。”有時她感覺好像她正在消失,漸漸無形,只剩下這種可怕的感覺,就像一種突然出現的無處不在的疼痛,這種痛不是在身上,而是在靈魂里。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一個人的面包屑生活》
《一個人的面包屑生活》[5句]
  • 安娜·昆德蘭

    0

    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 美國著名作家,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父親是愛爾蘭人,母親則是意大利人。曆史上第三個為紐約時報撰寫社論對頁專欄的女性。普利策評論獎得主。
    18歲,她以抄寫員的身份加入《紐約郵報》,從此開始了在新聞行業的職業生涯
    19歲,母親因為卵巢癌而去世,因此涉及到個人的寫作時,大多聚焦于她死去的母親
    1977年,昆德蘭作為普通助理記者加入《紐約時報》。
    1983年,她被任命為都市版主編。從1981年到1983年間,她一直撰寫“有關紐約”的專欄。
    1985年,因為生育,昆德蘭離開《紐約時報》賦閑在家養育自己兩個年幼的兒子,同時寫作小說。
    1986年晚期,她重返該報的工作,開始寫作“三十多歲的生活”專欄。兩年之內,這個專欄開始在全國超過六十家報紙上刊登。
    1988年,她女兒的出生讓她再次辭職。
    1989年,重新回到《紐約時報》。這一次,她開始寫作《紐約時報》社論對頁赫赫有名的專欄—— “公共與私人”。此時,她已經成為了該報曆史上第三位享此殊榮的女性。1993年時,這些專欄文章的集結《大聲的想》由蘭登書屋出版,隨後在三個月之中一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1992年,因為這個專欄,昆德蘭獲得了普利策評論獎。
    1999年,重新回到新聞界的昆德蘭選擇了以《新聞周刊》作為舞台。而為了迎接這位新專欄作者的到來,《新聞周刊》在位于曼哈頓的四季酒店舉辦了一次雞尾酒會。
    在主持專欄“最後的話”接近9年之後,2009年5月18日,她辭去了這一職務。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