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9句]
本書三位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與行為科學系臨床教授,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的創始人和研究人員,他們共同發展了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精簡治療理論和模式。本書作者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難題時的“變”與“不變”的態度.以及問題是如何形成、為何會持續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決的過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合平常理及遵從邏輯的思維方式.確實是一種解決之道,但有時中規中矩的做法反而導致失敗,而那些看似不合邏輯和非理性的行動,卻出乎意料地使問題得以改善。這種矛盾悖論的現象.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三位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與行為科學系臨床教授,帕洛阿爾托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的創始人和研究人員,他們共同發展了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精簡治療理論和模式。本書作者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難題時的“變”與“不變”的態度.以及問題是如何形成、為何會持續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決的過程。他們依據群論和邏輯類型理論.提出了第二序改變的觀點,強調解決問題本身,而非對問題的追本溯源。雖然書中引用的案例來自心理治療.但其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和解決的理念卻適合人類互動的各種社會情境,甚至是國際關系的范疇。
本書充滿辯證的思想精髓,激蕩出令人驚喜的真理與創造性,一直是美國大學心理系及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師生的重要研讀著作。
上辑:
《我的心在高原》[15句]
下辑:
《成功這件小事》[9句]
- 在日常生活之中,當一個人不把人生視為一個行進的過程,而真的以為“抵達目的地”完全不成問題,這種烏托邦主義將成為一個大問題。例如,大眾相信一個神話,認為人生的許多重要轉折都是毫無問題、非常愉快的經驗。但是,眾所周知,所有這些人生的轉折,通常都給人們帶來不快、困擾和失望。 0 0 0
- 問題如何產生,問題為何持續存在,問題又如何得以解決。其重點在于探究一種悖論的現象,即遵循常理與“合乎邏輯”的行為導致失敗,而“不合邏輯”與“非理性”的行動,反而使形勢的變化如其所願。 0 0 0
- 任何一件事,只有當它符合對現實的定義時,它才是真實的,而這些定義正是人們所設定的。 真實是有足夠多數的人都同意稱它為“真實”的事物——只是這個事實常被大家忘記,所以到後來,這個大家同意的定義,卻被人們經驗成外在的“客觀存在”的“現實”了。不過,這種在大家共同同意之下而被具體化定義形成的“真實”,對不同的人也有程度上的差別。 0 0 0
- 企圖以改造自我或改造世界來完成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這種改變的方式又跟某些不可改變的困難糾纏在一起,從而形成問題。但有時候人們也會認為“困難不存在”才是問題,必須加以糾正,直至最後才發現自己在處理一個並不是問題的問題。 0 0 0
- 問題的發生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源自事物的天性,而是因人而異、依觀點而定。 人的知覺和思想都是相對的,必須通過比較和對照才能運作。 0 0 0
- 人類是所有個體集合成的種類,但是人類本身並非一個個體。這兩者屬于不同層次,若想以其中一個來解釋另一個,勢必導致荒謬和混淆。 0 0 0
- 表達或解釋某件事情需要我們在邏輯層次上更往上一階。我們不可能在同一層次上完成對一件事情的解釋;“解釋是需要使用後設語言的,但是這一後設語言卻不必 然是現成存在的。”“去影響改變”是一件事,“去溝通有關改變的事”是另一件事。簡言之,這是正確邏輯類型和創造一個足夠的後設語言的問題。 0 0 0
- 群論提供我們一個架構,以思索一種變化,該鑾化可以在某系統之內發生,但系統本身維持不變。邏輯類型理論對于種類之內,也就是其成員之間發生的事,並不在意,但是這一理論提供我們一個架構,以考慮成員和種類的關系,以及由某一邏輯層次轉到更高一個層次所蘊涵的奇特改變。如果我們接受這兩種理論之間的這一基本區分,那麼應該有兩種不同的改變:一種改變發生在某一系統之內,而系統本身維持不變;另一種改變發生時,則改變了系統本身。前一種為第一序改變,後一種改變為第二序改變即改變之改變。 0 0 0
- 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不切現實或不恰當的目標。當得到較多信息後或在治療過程中,一些改變已經發生了,因而需要修正原先定下的目標。導致失敗或困難的第二個原因是所選擇的介入方法的性質。如果一個人應用了我們所給予的指導方法,但並沒有發生任何正向的改變後果,那麼我們的指導顯然就是一個錯誤。若對這砦失敗案例加以仔細探索,經常會發現我們對病人指導中的錯誤,也就可以使我們設計一個改進的計劃。這些介入方法的致命弱點在于不論方法多好,必須要成功地影響一個人有動機去實行我們的指導。另一個失敗的潛在原因是我們未能利用“語言”來對當事人說明方法,並使他願意接受與實行這個方法。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