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之中,当一个人不把人生视为一个行进的过程,而真的以为“抵达目的地”完全不成问题,这种乌托邦主义将成为一个大问题。例如,大众相信一个神话,认为人生的许多重要转折都是毫无问题、非常愉快的经验。但是,众所周知,所有这些人生的转折,通常都给人们带来不快、困扰和失望。 0 0 0
- 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为何持续存在,问题又如何得以解决。其重点在于探究一种悖论的现象,即遵循常理与“合乎逻辑”的行为导致失败,而“不合逻辑”与“非理性”的行动,反而使形势的变化如其所愿。 0 0 0
- 任何一件事,只有当它符合对现实的定义时,它才是真实的,而这些定义正是人们所设定的。 真实是有足够多数的人都同意称它为“真实”的事物——只是这个事实常被大家忘记,所以到后来,这个大家同意的定义,却被人们经验成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现实”了。不过,这种在大家共同同意之下而被具体化定义形成的“真实”,对不同的人也有程度上的差别。 0 0 0
- 企图以改造自我或改造世界来完成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这种改变的方式又跟某些不可改变的困难纠缠在一起,从而形成问题。但有时候人们也会认为“困难不存在”才是问题,必须加以纠正,直至最后才发现自己在处理一个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0 0 0
- 问题的发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源自事物的天性,而是因人而异、依观点而定。 人的知觉和思想都是相对的,必须通过比较和对照才能运作。 0 0 0
- 人类是所有个体集合成的种类,但是人类本身并非一个个体。这两者属于不同层次,若想以其中一个来解释另一个,势必导致荒谬和混淆。 0 0 0
- 表达或解释某件事情需要我们在逻辑层次上更往上一阶。我们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完成对一件事情的解释;“解释是需要使用后设语言的,但是这一后设语言却不必 然是现成存在的。”“去影响改变”是一件事,“去沟通有关改变的事”是另一件事。简言之,这是正确逻辑类型和创造一个足够的后设语言的问题。 0 0 0
- 群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思索一种变化,该銮化可以在某系统之內发生,但系统本身维持不变。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內,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所蕴涵的奇特改变。如果我们接受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这一基本区分,那么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改变: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內,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另一种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前一种为第一序改变,后一种改变为第二序改变即改变之改变。 0 0 0
- 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切现实或不恰当的目标。当得到较多信息后或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改变已经发生了,因而需要修正原先定下的目标。导致失败或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所选择的介入方法的性质。如果一个人应用了我们所给予的指导方法,但并没有发生任何正向的改变后果,那么我们的指导显然就是一个错误。若对这砦失败案例加以仔细探索,经常会发现我们对病人指导中的错误,也就可以使我们设计一个改进的计划。这些介入方法的致命弱点在于不论方法多好,必须要成功地影响一个人有动机去实行我们的指导。另一个失败的潜在原因是我们未能利用“语言”来对当事人说明方法,并使他愿意接受与实行这个方法。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