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幾乎不存在節省勞動力的誘因。每一年,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估計會增加一千萬,年輕人離開農村的年齡呈現出越來越早的趨勢。對于將要前往新興城鎮的學生們來說,正規的學校教育似乎毫無關聯性,因為傳統的中國教育體制除了死記硬背外,教給學生們的東西少之又少。這一切——眾多的人口數量、社會機構的缺乏、教育體制改革的緩慢——共同麻木著人們的創造能力。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尋路中國》
《尋路中國》[10句]
  • 彼得·海斯勒

    0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1969年6月14日-),出生于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 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志、《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長期撰稿人。海斯勒是全球著名的旅游觀察者,曾多次獲得美國最佳旅游文學獎。
    何偉創作的中國紀實文學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記錄了1996至2007的中國,而這處于世紀之交的十年恰是中國曆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干的企業家,他們的對改變自己生活和命運的渴望是過去這十年翻天覆地邊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